如果将所有城市视为一张巨大的复杂网络,把城市之间的联系量作为网络中城市间“连线”的权重,都市圈就是网络中的小型集群。都市圈作为打破城市行政区划概念的经济空间形态,是形成城市间功能互补,加速要素资源流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和巨量引擎城市研究院合作发布的《2022中国都市圈发展力白皮书》 ,结合双方的数据优势,汇集抖音脱敏后的用户行为数据以及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的城市数据,建立了一套都市圈发展力评价指标体系。我们围绕 核心城市中心度 、 人口经济活力 、 产业集群创新 、 区域协同联系 、 商业消费潜力 五大一级维度、19个二级维度以及22个三级维度——总共46个指标,评估都市圈发展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报告的研究对象共涉及 全国44个都市圈 ,它们是 官方发布的政策文件规定与复杂网络社群检测算法定义相结合 得出的。尤其是针对一些尚处于培育初期、未有规划文件出台的都市圈,我们依托城际人口、物流和交通大数据作了补足。
2022年都市圈发展力排名前十的依次是:上海大都市圈、深圳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广州都市圈、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郑州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和西安都市圈。 排名前十的都市圈中,有4个位于长三角城市群、2个处于珠三角城市群范围中,且都市圈核心城市普遍都是一线和新一线城市。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从核心城市中心度、人口经济活力、产业集群创新、区域协同联系、商业消费潜力五大维度来分析各都市圈的表现;并结合指标表现将44个都市圈分成了六个类型,分类型展开解读。
想获得更多数据与文字解读,请扫描文末二维码申请报告全文pdf下载。
| A 核心城市中心度 |
核心城市中心度评估的是核心城市在都市圈网络中的节点能力。 在这个指标排名靠前意味着,都市圈内部城市间的产业协作、人口流动以及交通联系都紧密围绕核心城市展开,且核心城市拥有最多的商业和产业资源。
随着线上消费习惯的成熟,除了线下的品牌门店,线上的带货主播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商业资源——他们代表着线上消费的曝光入口。 核心城市商业集聚度考量了核心城市的品牌门店和带货主播规模在都市圈中所有城市的占比。重庆、成都、西安都市圈核心城市的线上带货作者数量占比更大,超过80%。
在产业发展上,核心城市的能力是有限的。 我们观察到,都市圈发展指数排名前十的都市圈中,核心城市的产业集中度都比较靠后。 这说明都市圈整体发展得越好,内部各城市的产业分布更均衡,更不集中。 上海大都市圈、深圳都市圈都是典型的例子——周边城市承接了核心城市的产业外溢,形成良好的产业链上下游布局。
| B 人口经济活力 |
在人口经济活力维度上,主要考量了实体经济、人口潜力、线上繁荣度、夜经济四个维度。 我们发现,在中国都市圈发展力指数中排名靠前的都市圈,通常也有很强的人口经济活力,例如上海大都市圈、深圳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广州都市圈和北京都市圈。
数字经济时代,实体经济和线上经济的繁荣程度共同反映了都市圈的经济实力。实体经济发展直观体现在GDP和人均GDP的增长中,为线上经济发展构建了物质基础;线上经济延伸消费场景,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夜间经济拓展了消费场景的边界,延长了城市苏醒时间,让更多的经济活动产生。短视频APP的打卡风潮和线上主播的带货引流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线下活力。根据抖音夜间团购券核销数量和抖音夜间打卡视频数量可以发现,上海大都市圈、深圳都市圈、郑州都市圈、广州都市圈在夜间的消费和活动最为频繁。
| C 产业集群创新 |
都市圈规划与建设的一大重要目的,在于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增强产业整体势能。 我们从线上产业规模、产业优势指数、创新支撑力指数三方面,综合评价都市圈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既有对实体产业的现状测度,也有对未来产业创新前景的关注。
从总体结果来看, 依赖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区广泛且长久的产业协同发展基础,来自这三个地区的都市圈占据了产业维度绝对的领先位置,包揽了产业集群创新排名中第一至九名的席位。 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产业发展水平整体较高。
对于都市圈来说,高质量的产业集群发展,完善的产业上下游链条,能让都市圈内的不同城市精准定位产业环节,形成协同效应。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因为其更高的科创性,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 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新能源产业领域上,上海大都市圈都拥有最多的企业。
| D 区域协同联系 |
区域协同联系不仅反映都市圈内成员的联系紧密程度,还反映它们之间联系的均衡程度。
我们使用复杂网络算法,将都市圈视为一张网络,以城市间联系量为权重,计算区域内各城市的整体集聚系数,并将其与都市圈联系总量相乘,得到区域协同联系指数。
由公路、高铁构成的交通联系是区域协同联系的基础。全国范围内城际交通网络的完善,为都市圈协同联系发展创造了条件。
物流通达度指数、跨城流动指数、城际创新企业关联指数则分别反映了都市圈在物、人、资本三个方面的联系成效。 都市圈的物流、创新企业联系受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更大,有明显向发达地区集中的特点。
区域经济整体发达、产业结构更为先进的上海大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是唯二具有综合联系能力的都市圈,它们的创新企业联系表现突出,其他大部分都市圈主要通过物流运输和人口流动发生联系。
| E 商业消费潜力 |
商业消费关乎城市运作的效率,也直指居民生活的品质,是衡量都市圈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尺。 我们使用线上线下的商业发展、消费能力来综合评估都市圈的商业消费潜力。
少数都市圈的商圈明显没有获得其商业层级对应的客流反馈,两者的排名和得分差距最大的五个都市圈全部位于北方,有三个在东北。这暗示了它们在实体消费上的势弱,也符合这些地区近年来的衰退表现。
与线下商业消费表露出的稳固的地域性发展差异不同,在线上商业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些新颖的变化。 线上商业业态多样性来自抖音线上企业类型的数据,他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视角。
在华东地区,合肥都市圈、济南都市圈线上商业覆盖的类型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商业消费更为发达的苏锡常都市圈。而线上商业业态多样性相对实体商业实力排名跃升最多的是南宁都市圈,来自广西。
目前,都市圈化已逐渐成为中国城镇化空间格局的新特征,以一线、新一线城市为代表的各大核心城市正在发挥自身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不同等级的城市合作互补、网络化发展。
未来,都市圈作为经济资源的聚集地、人才创新的平台、交通联系的枢纽以及文化交流的中心,将进一步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主体形态,也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创新极核与动力引擎。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和巨量引擎城市研究院也将持续关注中国都市圈的发展。
都市圈类型解读
不同都市圈的共性和区别,是研究都市圈发展规律的重要参考。
我们采用K-means聚类算法将44个都市圈分为六个类型,分别是 成熟型都市圈、全面发展型都市圈、强核心城市发展型都市圈、区域协同发展型都市圈、核心城市提升型都市圈和基础培育型都市圈。
| 成熟型都市圈 |
特征:
1.核心城市实力雄厚,并且能持续辐射带动周边城市。 成熟型都市圈的显著特征是有一个足够强大的核心城市,核心城市作为区域中心,不仅自身具有较强的人口、经济吸引能力,还能够辐射带动其他城市。
2.区域交通网络发达、资源充分流动,协同联系发展。 在成熟的交通网络之上,都市圈的物流、人流、资金流等密切联系。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和交换,优化了都市圈的内部资源配蓝,促使区域实现协同发展。
3.产业、商业整体发展水平高,共同分享价值红利。 都市圈内城市围绕核心城市共享发展红利,形成多层次功能体系。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产业互补,不同城市分工协作,在良性互动中推动区域产业链完善升级和集群创新。核心城市商业资源并不集中,除核心城市之外还有多个商业区域中心,各自辐射周边城市。
| 全面发展型都市圈 |
特征:
1.经济实力强,整体发展较为全面。 该类型都市圈经济实力较强,国内生产总值在评估的44个都市圈中仅次于上泪大都市圈。各维度得分较高,且没有严重短板。这表明这些都市圈的发展水平进入较为稳定的阶段,内部的优势因素得到充分发挥,不存在明显拖累得分的指标。
2.经济互动频繁、跨城流动频繁。 该类型都市圈内城市之间互设企业总部分支的现象较为常见,且创新企业在都市圈内部不同的城市之间具有投资关系,资金往来频繁。频繁的经济活动也带来了频繁的跨城流动人口,短途出差是这些都市圈内公司人的日常。
3.产业规模与协同具有明显优势。 该类型都市圈已形成较好的产业分工与协作, 产业资源不再集中在核心城市。且都市圈整体产业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除了有较好的制造业发展基础,第二产业增加值整体排名靠前外,也拥有较多高价值、高创新、高科技的优质企业,形成产业链条。
| 强核心城市发展型都市圈 |
特征:
1.依靠强核心城市,驱动整体发展。 该类型都市圈的发展水平整体位于相对靠前的位蓝,当前的发展模式主要依赖核心城市的强力支撑,“一核独大”现象明显。其中,成都、重庆、西安、武汉、长沙均为发展势头正劲的新一线城市,昆明也位于二线城市头部且近年上升趋势明显。
2.人口、商业与产业集聚千核心城市。 该类型都市圈的资源和人口都向核心城市汇集。不管是线上线下的商业资源,还是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优质企业,均高度集中于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且核心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辽高于都市圈内其他城市,往来核心城市的人口流频繁。
3.核心城市多为中西部省会。 从地理分布来看,该类型的都市圈均位于我国中部、西南或西北地区。在“集中力量发展省会”的政策下,成都、昆明等中西部省会城市吸聚各种利好资源迅速发展,但这一定程度上也是以减损省内其他城市的发展资源为代价。当区域发展的重点由“单一城市”向“都市圈”转变时,核心城市霖要考虑的事清就变成,如何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城市共同发展。
| 区域协同发展型都市圈 |
特征:
1.不依赖核心城市,内部发展较均衡。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都市圈,区域协同发展型 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中心度偏低,都市圈各城市间的发展水平更为均衡。换言之当都市圈尚未发展到一定阶段,缺乏一个能提供辐射作用、强核心引领带动型城市时,霖要另辟一条弱核心强协同的都市圈发展路径。
2.区域协同联系强,具备一体化发展基础。 都市圈的区域协同联系能够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匹配,吾至先于都市圈发展建立区域内的密切联系,在成为一个地域经济整体上具有天然优势。
3.资源整合尚存空间,仍需释放发展潜力。 该类型都市圈整体发展水平处于中游。内部协同资源反哺都市圈整体发展的能力还没有完全显现,在产业集群、商业实力上都有一定提升空间,霖要充分利用自身条件,推动资源优化配蓝,发挥都市圈协同发展的放大效应。
| 核心城市提升型都市圈 |
特征:
1.早期发展阶段,整体水平较弱。 该类型都市圈的经济规模较小,发展仍处于相对早期阶段,整体优势不够突出。核心城市自身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其发展势能尚不足以带动整个都市圈实现跨越式发展。
2.多以省会或强地级市为核心城市。 该类型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大多为处于二线城市的省会城市,虽然经济实力略逊于一些强省会,但其发展水平仍明显高于都市圈内其他城市。
3.商业与产业短板明显。 该类型都市圈在商业资源与产业创新上都存在明显短板。线下实体商业空间资源与吸引客流的水平较差。缺乏高科技高创新的优质企业,企业间的投资联系往来不频繁,在产业创新投入上较少。
4.人口趋势分化,部分面临收缩挑战。 该类型都市圈的人口趋势呈两极分化,其中东北地区都市圈常住人口十年间显著下滑,而该类型内大部分南部、东部、西部都市圈的同期常住人口增长率则超过10%。
| 基础培育型都市圈|
特征:
1.尚处千初级发展阶段。 该类型都市圈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整体经济实力和产业动能较弱,与其它都市圈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霖要结合自身特点补齐发展短板。都市圈内部城市间有基本的交通联系设施,具备一定的协同发展基础。
2.整体人口吸引力较弱。 根据核心城市商业资源中心度,核心城市抖音线上店铺集中度综合计笢根据核心城市商业资源中心度
3.核心城市带动效应不显著。 都市圈内核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和产业规模尚未发展到一定阶段,集聚效应一般,无法带动周边城市协同发展。霖要有关部门统筹考虑该类型都市圈发展基础和条件,提升核心城市实力,培育都市圈发展基础。
2022中国都市圈发展力指标体系
点击“阅读全文”,获取《2022中国都市圈发展力白皮书》
全文pdf